采血管临床常见不良事件的表现及改进方法.
①试管内有异物;②胶塞脱落;③抗凝剂添加不足;④分离胶变性;⑤负压不足或过高;⑥添加剂有杂质⑦采血试管破裂:⑧采血试管选择错误,影响检测值准确性;⑨血样未正确混匀,致使血样溶血或凝血;@采血过多,超出抗凝剂能力范围,导致细小凝块等。
二、 采血管产品临床使用中风险点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
1、产品质量蹉异
产品质量存在差异,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血常规检验中,在同种仪器下进行标准测定,发现5种不同生产厂家的EDTA-K2真空采血管在出现计数错误、仪器报警等差错率存的差异,进口管优于国产管。研究表明,国产真空采血管与进口空血管在产品质量上存在一差距,但因价格便宜,部分医院仍以国产镇空采血管采集血液样本,故要求相关科室做好品牌的筛选、产品的验收及使用中的质量监控。
2、材质差异
真空采血管的材质多为普通玻璃管和塑料管。玻璃管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的结果显著高于塑料管,纤维蛋白原(FIB)值低于塑料管,玻璃和塑料真空采血管对凝血指标的检测有影响(P < 0.05)。有研究认为玻璃材质真空采血管可能会因进入Pb、Cu等重金属而对血样的蛋白质类指标的检验带来影响,种性玻璃容器如果管壁不光滑或硅化不好,也有可能导致凝血因子的激活,影响血样分析的准确性。因此更换不同品牌、不同材质或不同批号的抗凝管时应严格检查抗凝管质并做好批间对此实验,并记录存档。
3、标签和说明书
有研究报道1974年加拿大曾发生5例由于使用非无菌真空采血管血液逆流而导致患者发生败血症的事件。虽然在国内尚未有此类事件发生,但在2004年有学者报告检出黏质沙雷氏菌存在于部分真空采血管。目前,空采血管只有一部分为管壁无菌产品 ,因此,说明书、标签及包装应标识防逆流的警示标志。此外,标签易脱落、标识不明确、小包装未随附说明书等均不利于工作人员正确安全使用真空采血管。